当你关掉手电筒明珠国际,光似乎瞬间消失,无影无踪,这光到底去哪儿了?
它会飞到宇宙的尽头吗?
手电筒的光由光子(光的基本粒子)组成,以光速(299,792,458米/秒)传播。当你关闭手电筒,光源(LED或灯泡)停止激发光子,发射立即停止,光子一旦发出,以恒定光速直线传播,直到被吸收、散射或反射,不会“滞留”或“堆积”。
关灯后,你不再看到光,因为新光子停止产生,而已有光子已离开你的视野(约10^-8秒内飞出1米),但是光子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,而是转移到吸收它们的物体上,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。
关掉手电筒后,光子有以下几种去向:首先是光子撞击墙壁、地板或其他表面,被原子或分子吸收,能量转为热量或化学能,室内环境中,99.9%的光子在10^-6秒内被吸收,距离仅数百米,部分光子被空气分子或尘埃散射,改变方向,最终仍被环境吸收明珠国际,反射光(如镜面)可能多弹跳几次,但最终消散。
若手电筒光束指向窗外,少量光子可穿过玻璃进入大气,约0.01%的光子可能逃逸到高空,但会被大气分子(如氮、氧)散射或吸收,在地球环境中,光子极少能“逃跑”到太空。即使逃逸,距离也有限,因为地球大气(厚度约100公里)对可见光有一定吸收率,普通手电筒光子难以穿透。
光子传播遵循平方反比定律(强度随距离平方减弱),手电筒的微弱光束在数公里外已不可测,理论上,光子若不受阻挡,会以光速传播,直至到达可观测宇宙的边界(930亿光年)但手电筒光子的命运远没那么壮丽。
因为暗能量使宇宙加速膨胀,遥远光子可能因空间拉伸而“红移”到不可见,能量逐渐耗散,光子需穿过大气、星际尘埃和气体云,99.9999%在数光年内被吸收,即使激光束(比手电筒强10^6倍)也无法传播到银河系边缘(10万光年),可观测宇宙直径930亿光年,受光锥限制,光子若无障碍可达边界,但手电筒光子远在地球上就“夭折了”。
最重要的是,光速快到人类感知不到其传播,光子从手电筒到墙壁(3米)仅需10^-8秒,远超人眼反应(0.1秒),光子不像声音(靠空气振动)有回响,一旦光源关闭,光子不再产生,视觉立刻“断电”。
室内光子被墙壁、家具快速吸收,无显著反射到眼中,造成“消失”假象,即使在真空实验室,关闭光源后,光子在10^-9秒内离开探测范围,肉眼无法捕捉。
2023年JWST捕捉138亿光年外的星系光,接近宇宙边界,手电筒光却连1光秒都难及,2024年FAST探测银河系光子散射,揭示星际尘埃如何“吞噬”光,2024年麻省理工用单光子探测器,证实光子关闭后瞬间被吸收,无“残留”。
所以关掉手电筒的瞬间,光子并未“消失”,而是被环境吸收、散射或反射,转化为热能或化学能,旅程在微秒内结束。
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